甘孜日報 2017年07月31日
“‘任何時候都不要給黨找麻煩,任何時候都不要打著他的名號向黨索要什么。’這是我祖父去世時對我父親的遺言?!睂O賢榮不停的重復這句話向筆者介紹道。7月13日,揚州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尋找藏區(qū)紅色印記”暑期實踐團來到瀘定縣興隆鎮(zhèn)興隆村,尋訪這里的紅軍后人,了解紅軍長征時期在這里發(fā)生的故事。
■唐小兵 徐江微
老紅軍臨終遺言代代傳
孫賢榮是瀘定縣興隆鎮(zhèn)興隆村村支部書記,其祖父孫名山曾是長征時期中央紅軍警衛(wèi)營營長,是真正的老紅軍。據地方志記載,孫賢榮祖父孫名山從江西瑞金一路長征來到甘孜,曾參加強渡烏江和大渡河的戰(zhàn)役,在石門坎戰(zhàn)役中身受重傷留在瀘定,身上有七處槍傷。為躲避國民黨的“清共清紅”運動不得已躲到原始森林中,靠野果、野菜充饑,睡在草鋪的床上,就這樣過了720多天的野人生活?!拔覍敔?shù)挠∠蟛皇呛苌睿挥浀盟苁菪?,但是后來父輩給我們講當年紅軍長征的故事,讓我們對紅軍都有一種特殊的情感?!睂O賢榮說。
為了繼承祖父的紅軍精神,孫賢榮17歲的時候就選擇了參軍,機緣巧合之下來到了祖父生前所在的部隊,一呆就是五年。一講到祖父臨終遺言,孫賢榮就感慨萬分,“祖父臨終前交代我父親的話,父親在臨終前原封不動的傳達給我們這些孩子,這些年我們也是堅持遵循著祖父和父親的遺訓,認真生活、認真做人?!弊鳛槔霞t軍的后代,孫賢榮和其父親完全可以依靠這個身份獲得很好的工作和待遇,但孫賢榮和其父親都謹記祖父的遺訓:“絕不能打著我的名號向黨索要什么?!睂O賢榮不僅拒絕了政府提供的工作,而且還自愿回到村里為興隆村建設奉獻自己的力量。在孫賢榮的帶領下,他自己發(fā)動群眾籌資建設村上的公共服務設施。
紅軍精神的當下體現(xiàn)
老紅軍孫名山的臨終遺言成為后人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成為孫賢榮領帶村民奔小康的動力。興隆鎮(zhèn)屬于革命老區(qū),全面實現(xiàn)小康任重道遠。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紅軍精神就是激勵人們?yōu)榻⑿轮袊?zhàn)斗。在當下,紅軍精神又有了新的內涵:脫貧致富奔小康。作為興隆村村支部書記,孫賢榮起到了很好的帶頭作用。他帶領村民種植羊肚菌、高山核桃和草莓,極大的提高了群眾的經濟收入,也大大的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質量和水平?!拔襾淼脚d隆村當書記的時候村里一分錢都沒有,剛開始都是自己墊錢發(fā)展農業(yè)。后來發(fā)展好了,只要每年的技術跟上,菌苗好,僅種羊肚菌一年一畝地就能賺1萬塊錢?!闭f到這兒,孫賢榮露出了會心的微笑。隨后,孫賢榮帶領筆者前往他種植的萬畝核桃園進行參觀,核桃園在幾百米高的山上,一顆顆還處在半熟狀態(tài)的核桃掛滿枝頭?!斑@一大片山頭全是核桃,等到成熟的時候就能收獲很多核桃,我們也主要靠這個帶動村里的經濟發(fā)展?!睂O賢榮介紹說。
除了山核桃、菌菇的種植,孫賢榮還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冷水魚養(yǎng)殖基地。不僅如此,他還關心群眾生活,邀請村里五戶貧困戶入股養(yǎng)魚基地,幫助解決他們的生活困難。孫賢榮說:“紅軍都能吃苦耐勞取得長征勝利,作為新時期的共產黨員更要發(fā)揚好革命先輩的紅軍精神,起好帶頭作用,這樣才能在群眾中樹立公信力,群眾才能永遠跟黨走,相信這個村干部是為大家辦實事的。”說到帶頭作用,孫賢榮還向筆者介紹了當年為了防洪,不得不組織村民修建河堤,這個時候只有黨員干部帶頭做事,群眾才會跟著干事。不僅如此,對參加修河堤的村民每人每天發(fā)5塊錢的補貼,而黨員干部只有2塊錢補貼。除此之外,村里的公路、路燈、一部分河堤都是孫賢榮帶領村民自己籌資修建的,有錢的多拿點,少則幾百多則幾千。“這些都是為了方便村民,所以大家都很愿意加入?!睂O賢榮說。
用紅軍精神豐富文化生活
老區(qū)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在提高的同時,如何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成為孫賢榮常常思考的問題。作為紅軍后人,孫賢榮說:“忍辱負重、吃苦耐勞、實事求是是我對紅軍精神的理解,這些品質也指引著我作為一個村干部如何更好地發(fā)揚紅軍精神為群眾做實事、做好事?!?/span>
為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興隆村的村委會辦公樓里,黨員遠程教育室、小電影院、圖書室、衛(wèi)生室、電子琴室等公共設施一應俱全。孫賢榮向筆者介紹說,以前條件不是很好的時候,村民每天除了干活就是回家,有時候會三三兩兩聚在一起喝酒打牌。但后來黨和政府實行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加大了對農村文化設施的投入,甘孜作為革命老區(qū)和民族地區(qū)更是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重視,經過幾年的建設,群眾的文化生活發(fā)生了很大變化。
“今年7月1日,興隆鎮(zhèn)黨委主辦,興隆村承辦的“永遠跟黨走”慶“七一”活動豐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村民的點贊?!睂O賢榮說,為了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2012年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他們決定將會議室改成小型電影院,每當有空的時候村里就會組織一次集體觀影活動。又在去年開設了一間圖書室,里面的圖書免費提供給村民進行閱讀。村委會的院子每晚也會成為村民們跳廣場舞的地方,雖然身處大山,但興隆村依舊響應政府號召,積極組織建設,將時代元素很好的融入到新農村建設中,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傳承紅軍精神的一家人
今年年近80的龍昌明老人是當年瀘定解放后和孫名山在同一個公社生產隊工作過的同事,同時也是興隆村村民,據他介紹,孫名山在1950年解放瀘定之后,就留在興隆村帶領村民改田改土,以農為本,改變興隆村百姓吃飯問題。將原本只有30多畝地的興隆村變成了擁有120多畝良田的大村。談到孫名山,龍昌明深有感觸:“他真的就是很好地發(fā)揚了紅軍精神,什么都為老百姓著想,帶領我們解決了群眾的吃飯問題?!?/span>
“他們一家都是為老百姓做事的,孫書記擔任兩屆村支部書記期間,所做的所有的事情都謹遵了他父親臨終的遺言,很值得我們尊敬?!贝迕窳_晉明這樣評價孫賢榮。孫賢榮家中除了祖父是老紅軍外,他的姨夫也曾是參加過抗日戰(zhàn)爭的民族英雄,為解放甘孜做出了貢獻。他19歲的兒子雖然還是在校學生,但也時刻銘記家族遺訓,積極參加紅色活動,參與了學校組織的“紅色長征”話劇演出。在被問到身在這樣一個紅色家庭里會不會有很多感觸時,孫寶逸告訴筆者:“我覺得很驕傲,我會繼續(xù)將紅軍精神傳承下去,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