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11月24日
■歐陽美書
好想不說倫理,但最近一則消息再次把倫理問題推向前臺。媒體報道說,在中國哈爾濱醫(yī)科大學任曉平教授的指導下,意大利神經外科專家塞爾吉奧.卡納韋羅宣布在一具遺體上成功完成世界首例“人類頭部移植手術”。幾天時間里,“換頭術”頓時成了網絡熱詞,有叫好的,有擔憂的,有指責與批評的,“手術是在哈爾濱醫(yī)科大學做的”,任曉平教授說,“經過長達約18小時的手術,我和團隊成功將一具尸體的頭與另一具尸體的脊椎、血管及神經接駁。”
美國神經外科醫(yī)學協(xié)會主席亨特·巴杰屬于人類“換頭術”的反對派,他說“我不希望任何人做這種手術,我也不允許任何人對我做這種手術,因為有很多情況會比死亡還糟糕。”首都醫(yī)科大學宣武醫(yī)院功能神經外科副主任胡永生教授對此以“審慎”的態(tài)度指出“將來,頭顱移植完全有可能成為現(xiàn)實,但現(xiàn)在還差得太遠太遠。”有網友幻想說“你老公換了頭,還是你老公嗎?你老婆換了身,還是你老婆嗎?細思恐極!”
人們對“換頭術”的擔憂、指責與批評,可以理解技術對現(xiàn)有倫理的沖擊,亦可以理解為倫理對技術進步的本能排斥。也就是說,技術與能力向來是難以統(tǒng)一的,特別是當新技術突破降臨之時,倫理對新技術的阻擋與反撲同樣是“細思恐極”的。想想早年圍繞“地心說”與“日心說”的斗爭,宗教對科學的迫害,布魯諾為捍衛(wèi)“日心說”被活活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再想想中國幾千年的“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以及“貞潔牌坊”對婦女追求幸福生活的阻擋與壓制,想想早年清廷阻撓修鐵路、挖礦山、照相機技術的做法,我們就不難明白哪怕在今天,倫理與技術之間,依然存在著難以調和的矛盾。
通常我們理解,凡符合倫理的都是正確的是應該擁護的。其實認真剖析,我們會發(fā)現(xiàn),倫理不過是習俗以及大多數(shù)人“公認”的一些規(guī)則,譬如早幾十年,婚前性行為被認為是不倫理的,而現(xiàn)在人們則不再糾結于它,當新一代女性在社會上獲得足夠經濟社會地位后,同樣擁有了支配自己身體的主權,而不再屈從于父母的意愿或某種倫理,她們真正遵從的,是自我內心對事物、行為的價值判斷。
關于人體醫(yī)學的技術進步,筆者一直樂觀地相信,未來的某一天,自己的身體一定是可以全部克隆而記憶也是可以移植的,從而可能導致自我“一代代”傳承下去。或許,當筆者的這一猜想實現(xiàn)之時,必然會遭到倫理家們的口誅筆伐,“如果那樣,萬一你的重孫重孫女愛上你了怎么辦?”這就是倫理家們的處世態(tài)度,他們總是在乎現(xiàn)實,喜歡沿著既定的秩序向前走永遠不變最好。但是,呵呵,筆者想說的是,如果真到了那一天,該咋辦就咋辦!聰明人會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規(guī)則去適應世界,而不是讓日新月異的世界來適應自己的規(guī)則。
所以在筆者看來,認同技術進步擁護支持技術進步,堅持與時俱進的,必然是唯物主義的理念與行為;而那種抱著舊倫理不放的天天擔憂這個那個譬如擔憂換了頭的老公還是不是自己的老公的觀點,其實是自私自利的,她完全只顧自己的感受,而不在乎老公的生命。當然這種抱著舊倫理不放的必然是唯心主義的思想與習慣。
記得有偉人說過,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就技術與倫理的方向而言,技術總是向前的,而倫理多是向后的。從1921年以來的中國革命史看,我們也正是在不斷突破舊有倫理框架的過程中,不斷適應新的時代創(chuàng)造新的局面,從而迎來革命與事業(yè)的真正高峰。包括黨的十九大報告所形成的那些戰(zhàn)略思維,都是百年來中國成功的經驗凝聚,百年來中國人的膽識淬煉,更是百年來中國人對世界倫理新規(guī)則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