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4年10月24日
助農(nóng)收割青稞。
展示收割成果。
學習使用收割機。
得榮縣太陽谷鎮(zhèn)尼日村是西南醫(yī)科大學附屬中醫(yī)醫(yī)院的定點幫扶村,今年7月22日,該院劉立維和段天友來到尼日村,投身鄉(xiāng)村振興、開展駐村幫扶。
作為駐村第一書記,出發(fā)時,劉立維曾表示,“要去田間地頭‘接地氣’‘沾泥土’,扎根快速成長”。在尼日村的兩個多月時間里,他和駐村工作隊員段天友出現(xiàn)在田間地頭、群眾身邊,逐步實現(xiàn)從“駐村人”到“村里人”的轉(zhuǎn)變。以下,是劉立維和段天友的駐村日記,在希望的田野上,他們正在書寫著屬于自己和尼日村的奮斗故事。
◎劉立維 段天友 文/圖
9月22日,星期六的夜晚,我正熟練地瀏覽著朋友圈,連續(xù)幾條村民們辛勤收割青稞、苦蕎的視頻引發(fā)了我的深思。此前,我剛剛參加了為期三天的得榮縣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培訓。期間一批優(yōu)秀的駐村干部的經(jīng)驗分享讓我印象深刻,尤其是“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這句話,更是讓我銘記于心。于是我果斷與駐村隊友商量,決定明天去村民家?guī)兔η锸?,沒想到我們倆一拍即合。
次日早上八點半,我們倆來到村民的地里,此時他們已經(jīng)收割了一部分苦蕎,正在喝水歇息。我倆便快速地換上“裝備”,準備大干一場。
一人手持鐮刀俯身、彎腰、收割苦蕎;另一人在村民兒子的幫助下,學習使用收割機進行收割。不得不說,機械化對于提高收割效率的作用顯而易見,收割機的收割速度大約是鐮刀的五倍。由于只有一臺收割機供我們四人輪流使用,當我用左手使用鐮刀收割苦蕎時,引得村支書一家連連發(fā)笑。在這陣陣歡聲笑語中,這一畝苦蕎紛紛“應聲倒地”。
得榮縣長期缺水,冬季更為明顯,因此村民現(xiàn)在就要為牛準備過冬的“干糧”。于是,我們便又轉(zhuǎn)換戰(zhàn)場去收割牛草,在收割牛草時,一種不知名的植物讓我倆吃盡苦頭。我們詢問村民,他們也不知道這種植物叫什么名字,但是都知道它是“老虎的屁股”——摸不得。我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觸摸了它,結(jié)果那種刺鼻的氣味撲面而來,引得我們噴嚏連連。
下午我們乘坐村民的小型貨車來到山頂收割青稞,下午的戰(zhàn)場在烈日和高海拔的雙重考驗下,環(huán)境顯得尤為惡劣。上去的路和入村的路一樣蜿蜒曲折,山頂?shù)暮0问?500米。映入眼簾的是一片金黃色的青稞,我是第一次見青稞,在我看來和小麥相似。下午的戰(zhàn)斗沒有上午那般輕松,烈日炎炎、酷暑難當,青稞葉子接觸到的地方更是瘙癢難耐。在接連休息三次、喝干三瓶水之后,我們終于取得了勝利。
下山的路上回想起勞作種種,身體雖感疲倦,但內(nèi)心卻無比充實和滿足。我似乎更加理解“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這句話的深刻內(nèi)涵。作為新任駐村干部,我們應該要多走出辦公室,深入田間地頭,走到群眾中去,與勞作的村民并肩而立,傾聽他們對豐收的期盼和對生活改善的渴望。走進簡陋卻充滿生活氣息的村舍,與鄉(xiāng)親們圍坐一起,拉家常、問冷暖,了解他們的困難與訴求,將每一個問題認真記錄在本子上,銘刻在心中。用真心去體會他們的喜怒哀樂,用實際行動去為他們排憂解難。駐村干部的腳步不應停歇,要持續(xù)穿梭在鄉(xiāng)村的每一個角落;用熱情和奉獻,書寫鄉(xiāng)村振興的壯麗篇章,讓每一個村民都能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與溫暖,共同邁向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