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仲:雍仲是笨教、佛教都有關系的一大符咒祭。在藏區(qū)一般被稱為是笨教的標志,象雄人旦巴辛繞在巫教基礎上創(chuàng)立的笨教就稱為“雍仲笨”。十字和雍仲圖案是火和太陽崇拜的象征,在世界所有古老民族文化中都有出現(xiàn),地中原腹地新石器遺址、印度婆羅門教、佛教等。最常見的是如來佛胸前的瑞相符號,梵文稱為“古相海云”。藏族對雍仲的轉向格外敏感,因為轉經時笨教徒按逆時針方向轉,苯教寺廟咒也畫作左向雍仲;佛教徒按順時針方向轉,佛教的寺廟、法器、圖像等物體上畫以右向雍仲。
七種供養(yǎng):是指在銅制盅器里放入清水、柱香、飯食等供品,一般是七個,其排列順序和供品在蒙藏地區(qū)大同小導。供水燈藏語稱為曲丁,供油燈稱為曲貢,將七個配成一套稱為七種供養(yǎng),其順序是水、水、花、香、燈、茶、飯。也稱“二水”和“五受用”。據(jù)說這象征著釋迦成佛前四處游走,化緣投宿到施主家,主人先端上兩盆水,作洗臉、洗足用,然后奉獻鮮花和香料,再奉獻燈燭請釋迦講經說法,最后獻茶進飯。以后演化成為供佛香案上的象征供品。供品中的食物是用酥油捏成的尖錐形,上附花飾;香是柱香、截成數(shù)十公分一段,一捆捆豎立。
煨桑:用松柏枝焚起靄靄煙霧,是藏族祭天地諸神的儀式。據(jù)說在煨桑過程中產生的香氣,不僅使凡人有舒適感,山神聞到也會十分高興。因而信徒們以此作為敬天地諸神的一種貢品,希望神會降福于敬奉于它的人們。
瑪尼石堆:在藏區(qū)的路口或是神圣之地,常能看到一些刻有經文的石堆,這就是瑪尼堆。信徒們每經過瑪尼堆必丟一顆石子,作為一次祈禱,也等于念了一遍經文。由此瑪尼關于瑪尼堆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是:曾經在這個地區(qū)部落與部落之間或其它原因發(fā)生過流血沖突。為了避免再次發(fā)生沖突,往往是部落闊大人之間握手和好后將兇器埋在地下,上面用刻有經文的石板壓上小土堆,用意是不使那些死在兇器下的人變成惡鬼來侵害人間(不發(fā)生沖突)?,斈岫堰€有許多種解釋。
朝山轉湖:藏族認為神山圣湖養(yǎng)育并保佑著他們,能繞這些神圣的地方一周,可積功德。朝山轉湖是信徒門禮佛祈禱的重要內容。
轉經:是圍繞寺院或神山圣湖繞行一周或數(shù)周的祈禱儀式。
磕長頭:磕長頭是藏傳佛徒一咱虔誠的拜佛儀式。在藏區(qū)的大小道路上,你會經??吹叫磐絺儚倪b遠的故鄉(xiāng)開始,不畏千難萬苦,沿途三步之磕,用身長丈量著道路,耗時數(shù)月甚至數(shù)年至拉薩朝佛。行進叩拜時,雙手合十高舉過頭,前行一步,雙手繼續(xù)合十移至面部。雙手移至胸前,邁第三步,然后雙膝跪地,我全身俯伏,兩手前伸,額頭輕叩地面。再站起,叩拜時口中不斷念誦六字真言。
磕長頭時兩手合十,表示領會了佛的旨意和教誨,觸額、觸口、觸胸,表示身、語、意與佛相融,合為一體。信徒們認為在一生修行中,至少要磕十萬次長頭,磕頭時赤腳,這樣才算虔誠。還有一種更為艱難的叩拜方法。有些信徒面向寺院,每磕一次,移動距離等于身體的長度,這樣繞一公里的寺院一周,約需磕頭兩千多次。叩拜者的手掌和膝蓋往往會磨出鮮血??拈L頭是藏傳佛教信徒為實現(xiàn)信仰、祈福避災而進行的最為虔誠的祈禱方式。同時,它也是藏傳佛教密宗修持的一種方法。藏傳佛教密宗中修習“三密加持”,旨在使身、口、意“三業(yè)”清凈,與佛的身、口、意三密相應,即身成佛,而修持是唯一途徑。修持是密宗行者入密的前導,被視為密宗的根基,其目的在于通過清心和抑制欲望,達到忘我境界。修行是極艱苦的,從早到晚不間斷地修持,一般需要兩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完成,其中就包括必不可少的磕長頭十萬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