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9年11月12日
◎阿戈青麥
這是一個古老的藏族村莊。村里有許多古樹,古屋,古道以及古老的傳統(tǒng)。
村子就從久遠年代雨水沖刷而成的泥石流溝兩側(cè)山坡自然舒展在逶迤的群山中。鑲嵌在山谷中的些許綠意點綴著白色藏房,清晨,桑煙裊繞,仿佛在訴說著寨子百年滄桑。日麥,意為是山腳下的村莊。
村里世居的是32戶人家,房屋順坡而建,古色古香。面朝東方向陽處。和金沙江沿岸的許許多多村落一樣,寨子里的房屋一幢幢應(yīng)和著田野四季更替,交錯聳立在山坡上。因氣侯干燥少雨,房屋都是泥坯夯筑,土木結(jié)構(gòu)。四面墻體用當(dāng)?shù)卣承院軓姷陌⒏峦翑嚢柚龀杉s1米見厚的土墻,每層樓高3米左右。外墻通體涂白色,抵得了經(jīng)年強烈紫外線照射。房屋內(nèi)全由木材架構(gòu),一根根粗壯木柱子筆直頂高承重,和柱體粗細相當(dāng)?shù)牧耗緳M陳柱頂,榫頭鉚固。檁木用的是均勻如碗口般直徑的圓木,細密枕在主梁之上,梁檁橫豎交錯,環(huán)環(huán)相扣,力道均衡。地板和隔斷也采用木制板材,滿屋溢出木質(zhì)香氣。屋頂用土夯平,四周砌壘起半人高女兒墻,頂樓建有高約兩尺的煨桑爐,清晨一家之主要在這里點燃柏丫誦經(jīng)祈福。這些房屋都當(dāng)?shù)亟橙丝看鄠鞯募妓?,就地取材建造而成。一座座房屋就是歷史的見證。
村里房屋底層用作畜禽圈,二樓、三樓住人。進門穿過不長的過道即是寬敞明亮的客廳(餐廳,多數(shù)人家在客廳中部靠東墻邊置一火塘,支三腳鐵架(通電后權(quán)當(dāng)擺設(shè)),沿火塘兩邊依次擺放桌凳,平常的喝茶吃飯或婚喪嫁娶時的宴請都會在客廳舉行。藏房窗戶較大,便于采光,從外觀上看與整體建筑渾然一體。藏房冬暖夏涼,住起特別舒適?,F(xiàn)在,每家搭建了銀灰色雙坡式鐵皮屋頂,四面首尾相銜接,屋脊分水線流暢。修建一幢房屋,光準(zhǔn)備木材就要好幾個年頭。有了砍伐指標(biāo),在崇山峻嶺間要運輸木材也是巨大的工程。待木材準(zhǔn)備妥當(dāng),同時還要備好糧油,才能把建房提上日程。再等到了日子卜定,請好匠人,村中青壯年都會前來幫忙,這樣,幾個月后,房屋主體就能夠峻工。
村中流水潺潺,一座座藏房就在耐旱的梨樹、毛桃樹、核桃樹掩映下錯落有致的分布。掛在樹枝上的雪花梨泛出了金黃色。依偎在院中欄桿上,聽得見忽低忽高流水的聲調(diào)和著微風(fēng)拂過樹葉沙沙的聲響。 田地里剛剛收割的玉米留下滿地的高桿。村里還有一種在別處極為罕見的古老糧食作物,叫做稷,藏話讀作“赤”,村民說,這種作物伴隨了祖祖輩輩的生產(chǎn)生活,災(zāi)荒之年更是解決了全村老小的肚子問題,是祖先留下的“寶物”?,F(xiàn)今,村里只有一些念舊的老人們會在自家的庭院里種上一些,僅為一份對過去的回憶。
從夏季牧場轉(zhuǎn)場的牛羊趕在這個空隙紛紛涌向已收割完莊稼的田地邊覓食。這些田地稍作間休后,過不了幾周便又要開始新一輪耕作。小春作物,該是由冬小麥登場的季節(jié)了。
在日麥村,吃的小麥、蕎麥、玉米一直沿用水磨碾成面粉。招待客人或自用時,將面粉和水在木勺里攪勻,攤在火塘上燒熱的石鍋或平底炒鍋上烘焙,餅易熟,稍一工夫,滋滋冒著熱氣的面餅就做成。還有酥油燉土雞,麥子花花糖,奶餅包子,石鍋煎蛋,滾燙石熗干松茸等等佳肴。村民對客人向來很熱情,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在村中路遇陌生人,都會主動招呼,甚至邀其到家中喝上一碗香濃的酥油茶。
村美,景好,人和善,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古老的村寨沐浴著陽光煥發(fā)出年輕的生機。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