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2年01月27日
◎陳秀梅
在老家農村,幾乎沒有宏大的敘事,大多都是小老百姓最尋常的日常。在我家門楣上掛著一本黃歷,日子被母親過得明明白白,一入臘月,母親便陸續(xù)開始做過年的吃食。
老家年夜飯的餐桌上一定有一碟腌豆瓣。母親做的腌豆瓣兒色鮮味香,多用來佐飯。
制作腌豆瓣兒的主料是干蠶豆。篩選出來的蠶豆粒大飽滿,先用清水洗凈,再放入清水中泡發(fā)。一粒粒蠶豆吸飽了清水,外皮發(fā)皺,這時候,用手捏著蠶豆輕輕一擠,蛻去外皮的蠶豆就蹦出來了。此時的蠶豆雖然已經失去當初莫名的新嫩,不如汪曾祺先生筆下翠玉般的嫩蠶豆,有著清甜的汁液,可這成熟的樣子,有著淡黃色的飽滿,那是它們曾經生長在浩浩莽莽的原野中,爭風水,搶陽光,長成自己的姿勢和風姿,最終才搬上餐桌,修得的圓滿。
剝去皮的蠶豆盛在寬敞的竹編簸箕里,放在太陽底下將水汽蒸發(fā)九成。這時候的蠶豆,許是吸收了太陽的精華,一顆顆變得內斂,如一個閉口不言的女子,安靜地躺在簸箕里。
母親給它們蓋上一層厚厚的稻草,放在陰涼通風處,任它們發(fā)酵,過了幾天,掀開稻草,只見每一顆豆瓣都長出鵝黃色的絨毛,一眼望去,毛茸茸的,如一只只剛孵出來的小小雞,爭先恐后地想要蹦出簸箕。這時,母親說,在這道工序中,豆瓣長黃色的絨毛才能吃,如果長出來黑色的絨毛,說明豆瓣腐爛,就不能吃了。
接著,母親將發(fā)酵好的豆瓣倒入大盆子里,將剁好的小米辣,生姜,大蒜和花椒粉一股腦放進去,再加入自己釀造的高度白酒和鹽,鹽也不能少加,否則做出的腌豆瓣會發(fā)酸,味道就打了折扣。開始攪拌了,每一顆豆瓣有了佐料的包裹,顯得異常富足,將攪拌均勻的豆瓣放入一個土壇,再倒入菜籽油,量以剛好淹沒豆瓣為宜。加菜籽油,是為了封住味道,同時腌豆瓣保存的時間更長,吃起來也別有風味。最后封上土壇,隔絕其他油腥味和風。
密封半月,打開壇子,舀出來的腌豆瓣色澤紅潤,遠遠就能聞到十足的香味,吃起來辣而不燥,味道醇厚。
舊年最后一天,大紅的春聯喜慶,桌上擺滿的雞鴨魚肉豐盛,而腌豆瓣也將在令人垂涎欲滴的年夜大餐中獨占一隅,這是母親盈滿暖暖溫情,在一日萬里的時代變遷中給我們守護的別樣年味,在歲歲年年的每一個臘月,都發(fā)酵出綿綿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