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高清资源,日韩亚州,亚洲电影av,国产一区在线播放,国产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美女诱惑动图,超高清图

  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wǎng) >> 文化 >> 康巴人文 >> 瀏覽文章

從寺廟扎巴到靈魂工程師

《甘孜日報》    2014年12月22日

■記者 馬建華

一位文化界的朋友給記者打來電話聊起了色達中學藏文教師馬爾多,他對馬爾多剛出版的藏文譯著《愛因斯坦傳》贊不絕口,希望媒體能給予關注。記者因此結緣了馬爾多。
  立志用知識改變孩子們的命運
  馬爾多,別名土登扎巴,色達縣然充鄉(xiāng)桑桑村人,出生于1966年。文革動亂期間,他讀完小學后,背井離鄉(xiāng)來到甘肅省甘南州拉卜楞寺當扎巴。
  寺廟生活枯燥乏味,然而馬爾多卻把寺廟當作學習文化知識的殿堂。在那里,他系統(tǒng)學習了藏傳佛教經(jīng)典理論、因明學、聲明學、歷算、詩歌、藏文字帖和唐卡畫等等。
  “我所在的那個村子,村民都很貧窮,孩子們和父輩們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接受文化教育的機會很少,很多人沒有讀過書,沒有什么見識,連縣城都沒有去過,通過讀書走出去的人幾乎沒有。我那時候就想,我不能走父輩們沒有文化的老路,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好好學習,成為村里的文化人。”馬爾多說,有了理想追求,就有了用之不竭的動力。
  通過在拉卜楞寺7年的潛心學習,馬爾多學有所成,他決定回報家鄉(xiāng)。1986年,他毅然回到了色達,當時色達縣教育部門求賢若渴,推薦馬爾多當上了然充鄉(xiāng)的民辦教師。然充鄉(xiāng)是色達最偏遠最貧困的一個鄉(xiāng),馬爾多毫不猶豫地走上講臺開始了他終身從教的生涯。

“我走上講臺的時候很激動,迫切希望我們鄉(xiāng)的孩子能夠考上縣城的學校。因為他們只有走出去,才能找到自己的差距,才能接受更好的教育。”馬爾多說,他想把他學到的知識全部教授給孩子們,他和他的同事們一心撲在教學上,從藏文字母教起,逐步培養(yǎng)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功夫不負有心人,然充鄉(xiāng)的孩子終于走進了縣城的學堂。孩子們有了出息,家長送學生上學的積極性高漲。
  1992年,色達縣教育局安排馬爾多到克果鄉(xiāng)中心小學任教,他在教學上勤勤懇懇,兢兢業(yè)業(yè),教學成績名列全縣前茅,多次受到縣上的表彰獎勵。
  1997年,色達縣中學創(chuàng)辦首屆藏文班,因藏文教師緊缺,教育局決定調(diào)馬爾多到色達縣中學任教。教學環(huán)境在變,馬爾多的教學水平也得到了極大提升。迄今,他已經(jīng)送走了六屆畢業(yè)班。他教的畢業(yè)生中,有的考上了中央民大、西南民大、四川民院等高等本科院校。
  馬爾多說,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應學無止境。為了提高教學水平,適應教學改革的需要,他參加了各種培訓和學術研討活動,并在四川民院藏文系讀了四年,完成了大專學業(yè)。
  “我的漢語不怎么行,所以我一直堅持用藏語母語進行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了不少散文、詩歌,在藏文報刊雜志上發(fā)表,到目前為止,我已經(jīng)出版了詩歌集《黃葉》,論文集《紅葉》,《與學生家長的談話》及《三十頌》藏文語法等,其中《三十頌》現(xiàn)在用于本校教材。”馬爾多坦言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和教學成果時,并沒有沾沾自喜。在學術的殿堂,沒有最高,沒有最好,只有孜孜不倦的努力。

學習借鑒中外優(yōu)秀文化
  馬爾多從封閉的草原走出去,學習了博大精深的藏文化,在寺廟苦學了7年,最終回到魂牽夢繞的故鄉(xiāng)色達。馬爾多想通過自己的經(jīng)歷告訴家鄉(xiāng)父老,要改變一個地區(qū)的貧窮落后,必須要普及文化知識。于是,他義無反顧地回到家鄉(xiāng)當了一名民辦老師。
  在教學過程中,馬爾多發(fā)現(xiàn),牧民由于生活環(huán)境條件差,還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許多牧民受根深蒂固的宗教文化影響,存在狹隘的文化觀,不愿意學習借鑒吸收其他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
  一個偶然的機會,馬爾多聽到幾位自詡見多識廣的人在議論說,學習藏族宗教知識非常重要和必要,他們嚴厲地批判了外來的科學文化知識。他們以愛因斯坦為例,強烈地批判了現(xiàn)代文化、科學文化、國外文化。他們認為,愛因斯坦是科學領域的優(yōu)秀人物,但有什么用呢,愛因斯坦沒有學過藏族宗教知識,所以他終生痛苦,到死的時候,他的研究成果也幫不了他,最終他倍受痛苦地離開了人世。
  聽了他們的議論,馬爾多感到十分震驚。為了進一步了解愛因斯坦是怎樣的一個人,馬爾多托朋友到處尋找各種版本的《愛因斯坦傳》。找到后,馬爾多迫不及待地反復看了好幾遍。
  “愛因斯坦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一生命運多舛、但他對科學的執(zhí)著和追求,讓人肅然起敬。愛因斯坦的故事,讓人明白了科學對于人類進步的重要性。沒有科學,只有宗教,人類會永遠處于蒙昧中。如果讓不懂漢語的藏族同胞也能夠看懂這本書該有多好。這對于轉變本民族狹隘的文化觀大有好處。因此,我決定翻譯這本書。我2011年初開始翻譯,到去年底才完成翻譯工作。”馬爾多說。
  翻譯國外名著并不是一帆風順的。這是馬爾多第一次用藏語母語翻譯國外名著。剛開始翻譯時,他把大意翻譯完,再專門抽時間全部修改,但這樣做會遺漏很多需要修改的地方,而且受思路的局限,顯得不那么流暢。因敘述方式和用語與原著有很大差異,為了保持原著的風格,馬爾多頗費心思,他學的不是數(shù)學和物理專業(yè),對書中提及的專業(yè)術語頗為費解,為了體現(xiàn)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遇到這方面的難題,馬爾多就向數(shù)學老師及物理老師請教。一些詞語在藏文中還沒有統(tǒng)一的說法,比如“鐘慢尺縮”和“火神星”等等,這就要靠他在理解了這些詞語的意思后用藏語造詞。

一個民族要發(fā)展進步,絕不能固步自封。馬爾多說,藏民族創(chuàng)造的拼音文字在人類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如至今仍讓許多專家學者癡迷的藏族醫(yī)學、文學、宗教文化等等,這些源遠流長的藏文化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得以發(fā)揚光大。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大好時代,更應該如饑似渴地學習中外先進文化,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種文化,必須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相互學習借鑒才能發(fā)展進步。
  馬爾多的藏文譯著《愛因斯坦傳》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從促進民族文化和諧發(fā)展、促進少數(shù)民族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相適應,普及現(xiàn)代科學理念等層面來講,馬爾多出版的藏文譯著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 上一篇:地震
  • 下一篇:祭灶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