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松青 建軍)今年以來,巴塘縣將黨建工作同全縣中心工作緊密結合,突出“四抓四強”措施,助推黨建工作再上新臺階。
抓責任、強落實,壓力傳導到位。把基層黨建作為促發(fā)展、促和諧、促穩(wěn)定的重要抓手,優(yōu)先專題研究和安排部署基層黨建工作。制定出臺縣委關于落實黨建責任深化基層組織建設的實施方案,把黨建工作的9項重點工作逐一細化和量化,確保各項工作按計劃高效有序推進落實;嚴格落實各級黨組織書記履行黨建工作責任制度,建立縣、鄉(xiāng)、村各級黨組織書記“雙向”述職測評機制。圍繞黨建述職考核具體要求,組建述職材料審核組對全縣19個鄉(xiāng)鎮(zhèn)和73個機關黨組織書記述職述廉報告層層把關審核,適時召開全縣基層黨建述職述廉會議,將測評結果作為評先晉優(yōu)、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據;深入開展基層黨建“大排查、大調研”活動,通過召開座談、入戶走訪、明察暗訪等措施,摸清基層黨組織實際情況,排查出1個后進鄉(xiāng)13個后進村基層黨組織,成立以縣級包鄉(xiāng)領導為組長的縣、鄉(xiāng)、村三級集中整頓工作領導小組,選派13名優(yōu)秀鄉(xiāng)鎮(zhèn)機關干部到13個后進村擔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推進整頓工作,實行不達標不脫鉤;推行黨組織書記入戶走訪和“黨建工作日志”記實審閱等制度,采取普遍督促、專項督辦、明察暗訪等方式,強化督查問責。先后開展明察暗訪、督促指導100余次,對存在會風不嚴、值班脫崗、作風懶散、環(huán)境衛(wèi)生臟亂差的7個部門9名干部在全縣范圍內通報和提醒談話、書面檢查、扣減13月獎勵性工資等相應處理,形成了一級抓一級、一級促一級、層層抓落實的黨建工作局面。
抓隊伍、強素質,能力提升到位。堅持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的“好干部”標準和“重品行、重實干、重公認”的用人導向,切實做到“四用四不用”:大力使用政治堅定、敢于擔當的干部,堅決不用政治上有“兩面性”的干部;大力使用駕馭能力強、能夠處理復雜局面的干部,堅決不用臨陣退縮的干部;大力使用作風務實、善做群眾工作的干部,堅決不用庸懶散浮拖的干部;大力使用嚴以律己、清正廉明的干部,堅決不用廉潔上不過關的干部。褒獎和重用在基層一線、維穩(wěn)工作、群眾工作中狠抓落實的干部,配齊配強基層各級領導班子和黨務工作者隊伍,使優(yōu)秀干部力量向基層一線傾斜。按照儲備充足、動態(tài)管理、備用結合的要求,公開遴選30名以上優(yōu)秀年輕干部;按照每村每年發(fā)現儲備3名以上后備干部的要求,全縣儲備300名村級后備干部人才,保持執(zhí)政骨干隊伍隨時有新鮮血液。依托縣委黨校、校地合作、對口支援等平臺,縣財政加大對培訓師資、教學基地和培訓經費的投入力度,針對執(zhí)政骨干隊伍、黨員隊伍、基層干部和村干部隊伍分類分層開展培訓,三年實現鄉(xiāng)村基層干部集中輪訓一遍目標。
抓基礎、強保障,重心下沉到位。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從今年起村級辦公經費由2萬元/年提高到3萬元/村,新增每村5萬元/年基層服務群眾工作經費;針對村級活動室主陣地作用發(fā)揮不足的問題,有序推進村級黨建綜合服務陣地規(guī)范化建設,縣財政投入700余萬元高標準打造5—10個示范村級活動場所。加大干部關愛激勵力度,由縣財政投入10萬/年建立健全黨內關愛幫扶長效機制,切實關心關愛貧困黨員、老黨員、“三老”干部;依托網格化服務管理平臺,優(yōu)先公開招錄11名優(yōu)秀村干部為網格管理員;推行村申報、鄉(xiāng)排序、縣統(tǒng)籌的村級民生項目申報機制,使基層黨組織和村干部有條件、有能力、有威信帶領群眾致富增收,提高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向心力。加大結共建共創(chuàng)支部互動力度,常態(tài)開展“雙報道”、黨員義工日等活動,組織黨員服務隊每季度深入農牧區(qū),切實解決農牧民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強化“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力度。
抓引領、強示范,典型引領到位。結合鄉(xiāng)村治理和軟鄉(xiāng)弱村集中整治活動,針對后進鄉(xiāng)、村存在的突出問題,因地制宜制定整改方案,形成整改落實倒逼機制推動整改落實,發(fā)揮警示鞭策作用;深入開展“5125”黨建示范工程,從全縣基層黨組織、服務窗口和村級組織中發(fā)現挖掘一批正面典型,打造5個“五強五好”示范鄉(xiāng)鎮(zhèn)、10個“五好”示范單位、20個“一好雙強五有”村級示范組織、50個“五好”黨建示范窗口,總結推廣經驗,做到學有榜樣、比有參照、趕有目標;發(fā)揮鄉(xiāng)黨委的統(tǒng)領和村支部的龍頭作用,以“支部+協(xié)會”、“支部+合作社”為支撐,立足地理位置優(yōu)勢,圍繞318線鄉(xiāng)村旅游發(fā)展,積極打造農旅結合、農旅互推的 “一村一品”帶富模式,推動農牧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