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0年06月05日
◎魏春春
一
關于《詩邊札記:在甘南》的寫作緣由,扎西才讓自述是基于對“國內(nèi)時下的散文詩”的不滿?!吧⑽脑姟币辉~在中國大概是劉半農(nóng)率先使用的。1918年5月《新青年》曾刊發(fā)了時任北京大學教授劉半農(nóng)翻譯的印度作品《我行雪中》,附注稱之為是一篇結構精密的散文詩;此后,魯迅《野草》的刊布也讓人們注意到散文詩這一文體的文學價值。關于散文詩的認識,國內(nèi)一般的看法是“散文詩是一種現(xiàn)代文體,兼有詩和散文特點的一種現(xiàn)代抒情文學體裁。它融合了詩的表現(xiàn)性和散文描寫性的某些特點。散文詩一般表現(xiàn)作者基于社會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觸,注意描寫客觀生活觸發(fā)下的思想感情的波動和片段”,但在具體的文學實踐中,散文詩寫作盡管突破了詩歌節(jié)律方面的限制,多自由體式的表達,但抒情文學的文體特征又使其多“小我”的個體表達,甚至是流于吟風弄月、顧影自憐,難以展現(xiàn)、包容更為宏闊的社會歷史文化價值。查看扎西才讓的散文詩創(chuàng)作實踐,或會發(fā)現(xiàn)他的散文詩的文體觀念處于不斷突破“小我”的狀態(tài)。
2004年,扎西才讓發(fā)表了題為《我的另類生活》的散文詩組章。這是目前可見扎西才讓最早發(fā)表的散文詩作,包括《傳說》《靜地》《靜坐》《沉思》《旅行》《感傷的風光》《圣俗之間》等,并在《創(chuàng)作手記》中直言“更多的時日,我便讓自己陷入冥想,讓想象的翅膀在平靜得近乎死寂的生活的河面上激起層層漣漪,就這樣,冥想,使我的與心靈有關的行旅漸漸展開,使我的另類生活有了迷幻的愉悅的色彩”,并慶幸“自己是個小地方的生活者”,由此可見,扎西才讓初次涉及散文詩的寫作亦是沉醉在“我的”世界中,在狹小的生活中舒展想象和敷衍文采。及至2010年《七扇門——扎西才讓散文詩集》的出版,意味著扎西才讓前一階段散文詩創(chuàng)作的集中展現(xiàn),其中的“七扇門”包括“邊緣人”“孤寂者”“甘南行”“傷心人”“雙親淚”“生命花”、“今生事”等板塊,盡管他以“要選個人詩作中自己喜歡且很少有他人痕跡的作品;要選有個人的語言特色的作品;要選表達了真情實意的作品;要選適于讀者閱讀且有再創(chuàng)造性的作品;要選具有圖畫美、建筑美和音樂美的作品”為標準,但其作品依然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難以自拔,仍未突破小我的空間。后,扎西才讓反思“大眾文藝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的《七扇門——扎西才讓散文詩選》集子中的散文詩,其實90%的,都是詩歌。它們原本是分行的文字,有著明顯的張力,不過被我依照每一首每一節(jié)的不同意思,強行歸成段落了。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更多的讀者,能夠讀懂我的詩歌。畢竟,把詩句連成段,確實有助于讀者更清晰地感受到作者要表達的意思”,連句成段確實有助于閱讀和理解,但是卻破壞了詩歌的詩意,也無助于個人散文詩風格的展現(xiàn),說明這一時期扎西才讓散文詩的文體探索仍處于艱難跋涉狀態(tài)。
2015年,扎西才讓在《我的散文詩創(chuàng)作的夢想》中意識到“自己的散文詩寫作,是沉淪在發(fā)現(xiàn)自我、表現(xiàn)自我的小圈子里,是小境界的東西……因為我的散文詩的主題,不是歌頌故鄉(xiāng),就是歌頌民族;散文詩的選材,不是符號性的地域生活,就是自我失戀或失意的小情感;表現(xiàn)手法上,不是比喻就是反襯,不是擬人就是夸張;表現(xiàn)方式上,除了描寫就是抒情”,他認為必須回到魯迅《野草》的散文詩創(chuàng)作路徑,要“擁有理性的歷史的眼光,胸懷大散文詩的觀念,強化寫作的自覺性,變盲目性寫作為自發(fā)性寫作和目標性寫作,逐漸形成個人的散文詩風格”,至此,扎西才讓的散文詩文體觀發(fā)生了急劇的變化,主動向“大散文詩”靠攏。所謂的“大散文詩”大概指的是突破“小我”的執(zhí)念,在更為宏闊的歷史理性語境中彰顯散文詩的深邃性和穿刺性,如扎西才讓2017年所謂的“散文詩是一種開放的文體:不僅能詩意再現(xiàn)日常里的詩性、生存中的哲思、人世間的故事,更能深度發(fā)掘鉤沉的歷史、民間的意志和時代的精神。這文體,不是一個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小平臺,而是一座直面世界拷問靈魂的大舞臺”。為此,他試圖通過散文詩的形式,對故鄉(xiāng)的大夏河的“自然生態(tài)、社會人文和歷史現(xiàn)實諸多方面的內(nèi)蘊,作深度發(fā)掘和詩意展示”,而其“組章《桑多河畔》,不僅是一種嘗試,也是一種努力”。扎西才讓的“大散文詩”的“嘗試”和“努力”取得了人們的認可,這極大地激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作熱情,隨后,他所創(chuàng)作的此種類型的散文詩又先后刊發(fā)于《福建文學》《詩刊》《文學港》《散文選刊》《美文》《民族文學》等刊物,并于2017年成功申報并入選中國作家協(xié)會少數(shù)民族文學扶持項目,2018年結集為《詩邊札記:在甘南》。
關于作品集的命名,扎西才讓自述“大多是在閱讀詩歌或創(chuàng)作詩歌時隨手記在紙頁上,好多內(nèi)容涉及甘南人的生存狀態(tài),所以給文章命名時,就名正言順地命名為《詩邊札記:在甘南》”,看起來是最終結集出版時的總名。而實際上2016年第2期《福建文學》刊發(fā)了《詩邊札記十二則》,2016年第10期《文學港》刊發(fā)了《詩邊札記:在甘南(66則)》,這說明扎西才讓很可能在2015年到2016年間的寫作過程中,已計劃以“詩邊札記:在甘南”作為他的桑多鎮(zhèn)“大散文詩”的總名了;及至2017年第6期(上半月)《美文》刊發(fā)的《桑多河畔》,2017年第8期《文學港》刊發(fā)的《桑多鎮(zhèn)秘史》,2018年第2期《民族文學》刊發(fā)的《桑多鎮(zhèn)秘聞錄》,只是《詩邊札記:在甘南》的某一些部分。由此來看,2015年《我的散文詩創(chuàng)作的夢想》極有可能已開啟了扎西才讓《詩邊札記:在甘南》的寫作計劃。
詳加分析題目中的副標題“在甘南”,其實包括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甘南”,如扎西才讓所言:
甘南是我的故鄉(xiāng),位于甘肅省西南部,地處青藏高原的東南端,甘、青、川三省交界處,人稱為“小西藏”。這地方有農(nóng)村有牧區(qū),藏傳佛教、漢傳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遍布境內(nèi),藏、漢、回、土、蒙等多民族共生共存,農(nóng)耕文化、游牧文化和宗教文化處處滲透,決定著故鄉(xiāng)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皈依。據(jù)說,在這樣的多元文化交匯、碰撞的地帶生活,最容易誕生觸及心靈的故事。
因此,甘南既是地理上的甘南,也是文化上的甘南;既是物質(zhì)化的甘南,也是精神化的甘南;既是現(xiàn)實化的甘南,又是想象化的甘南,也就是說“甘南”意味著扎西才讓文學寫作的基礎及文學語法建構的文化指向。第二個是“在”,有存在、在場、自在的意味,展現(xiàn)的是扎西才讓關于“在地性”的“在”的認識。阿來認為地方性的“文化多樣性表達”不僅包括“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表達”,也包括“一個民族內(nèi)部的多樣化的表達”,而“這種多樣化的文學書寫同時也是要完全依從于個人的深刻體驗與表達這種體驗時個人化的表達”,而最終文學“在地性”體現(xiàn)為個體身體“在地性”的深刻體驗的個人化表達,唯其身體體驗的深刻性、文學表達的切身性,方能實現(xiàn)“在地性”的文學實踐。
因此,“在甘南”實際上就是“在地性”的具體文學體現(xiàn)。扎西才讓生于斯、長于斯,感受著甘南的草木風情,體驗著甘南的喜怒情懷,參與甘南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進程,當他在文學中表現(xiàn)甘南的時候,則有一種主人翁的情感參與其中,不做作,不矯揉,敢于也勇于袒露甘南的世相,他與甘南休戚同體。同時,“在地性”實質(zhì)上又“隱含著地方性與全球化之間的互動與交往、矛盾與沖突”,表現(xiàn)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在地性”,“首先是一種寫作姿態(tài)。這是一種植根于本鄉(xiāng)本土的寫作,緊貼地面的寫作。從現(xiàn)實土壤中生長出來的緊迫問題,常常成為其寫作動因。其次,在中國的當下語境中,對于城市而言,‘在地性’的‘他者’應該是全球化,但是對于鄉(xiāng)村世界而言,這個‘他者’更應該是城市,是一個‘地方’之外的全省乃至全國。第三,‘在地性’寫作既是記錄當下的寫作,也是介入當下現(xiàn)實的寫作”,因此,“在地性”還要以“他者性”為參照,發(fā)現(xiàn)自我的優(yōu)勢,開掘自我的價值。扎西才讓描寫、塑造甘南又不局限于甘南,他將甘南看作是中國的縮影,以理解中國的姿態(tài)形塑他的文學甘南的形象,以甘南為基礎展現(xiàn)他對中國近四十年來社會急劇變革的體驗和認知。
再看主標題“詩邊札記”。其中的“詩邊”可能來源于依扎西才讓的“閱讀詩歌或創(chuàng)作詩歌時隨手記在紙頁上的”行為,但若深入探究“邊”,或會發(fā)現(xiàn)扎西才讓可能追慕錢鐘書先生《寫在人生邊上》中的“邊上”之意味。錢鐘書1939年在《寫在人生邊上·序》自謂“假使人生是一部大書,那么,下面的幾篇散文只能算是寫在人生邊上。這本書真大!一時不易看完,就是寫過的邊上也還留下好多空白”,錢鐘書以書喻人生,而把自己的寫作喻作人生大書邊角的眉批、腳注,為偶一理解之作。
扎西才讓的“詩邊”盡管沒有錢鐘書人生大書的宏大,但其“隨手記在紙頁上的”行為已然表達出他對生活、對詩歌甚或是對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因此,看起來是“邊”,其實卻有沿波而求源的指示性價值。而“札記”似乎顯見扎西才讓的革新散文詩文體的勇氣和魄力,因為他本不滿于“國內(nèi)時下的散文詩”寫作,亦不滿自已以往的散文詩寫作實踐,意圖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全新的散文詩,為此,在寫作過程中,他“融入了更多對故鄉(xiāng)的歷史文化、宗教風物和百姓生活的觀察、反思和呈現(xiàn)”,致使散文詩的詩意漸趨消泯,而散文詩的現(xiàn)實描述性與具體反思性則得以加強和凸顯,他認為“這本書的文體,就由最初的單純的散文詩文本實驗,衍變?yōu)殡S筆、札記了”,這說明扎西才讓確定他創(chuàng)作的依然是散文詩,只不過不同于以往的散文詩,是一種隨筆式的、札記式的散文詩,即其所謂的“大散文詩”,他力圖在散文詩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引入新的文體元素,以推動散文詩的文體革新,推進散文詩創(chuàng)作直面人生,關心日用百物,從“小我”的狹小格局跳躍出來而走向“大我”,進而實現(xiàn)散文詩的文體更新與文學繁榮。 (未完待續(xù))
最新消息